近幾年來,我國泵行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在國家制造業利好政策的大力驅動下,通過引進吸收、更新改造、消化創新等多重手段,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技術水準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一些泵類重大技術裝備的配套產品水平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了解,在市場需求的導向作用下,我國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高壓泵等高端泵類產品,已經針對電力、冶金、石油化工、環保等領域形成十分充足且可觀的配套能力。而且伴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我國泵行業的整體實力已經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進入“十三五”以后,大型工程設施建設項目落地速度加快,重點領域的節能減排成為工作重心之一,藍天保衛戰、水污染防治、重金屬治理等縱深挺進,在污染防治轟轟烈烈的推動進程中,泵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泵行業的市場規模在1700億左右。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泵企業數量近7000家,規模以上企業超過1000家。隨著國家與地方政策利好的發酵,行業的未來前景不可謂不可觀。
突飛猛進,舉世矚目,成績斐然……這些贊美詞語用于我國泵行業中恰如其分,只是在一派繁花似錦的背后,同樣有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第一,中小企業數量過于龐大。在泵行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小型泵企以及民營泵企如雨后春筍紛紛拔地而起,且在泵企業總量中占據較大比重。大企業匱乏,小企業的品牌性及精華在呢里都不強,不利于泵行業的總體發展。
第二,市場集中度偏低。隨著市場需求日益放緩和供給充分,我國泵行業不斷成熟,但千億市場容量已經蓄勢待發。相較于巨大的市場規模,市場集中低,最大企業規模年銷售額也不足百億甚至不到50億元。因此,市場集中度亟需提升。
第三,按照國家“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戰略指導方針,我國泵業的確受益頗深,但在實際操作中,更多的企業偏重于引進,消化吸收的部分不多,創新的更是寥寥,使得我國泵行業發展陷入怪圈,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不多,且越來越少。
總體來看,我國泵行業雖然大部分的產品種類已經實現自主生產制造,但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種類偏少,核心技術更多的被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以至于我國泵企業處于低端位置。而且由于基礎技術研究方面的短板,我國泵行業基礎機械、基礎元器件發展滯后,成為行業發展重大阻礙,也面臨著淘汰落后產能的風險,所以泵行業的崛起“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