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溫嶺地區大多數鑄造廠以小作坊的形式散落在村莊各處,不僅占用居住空間,也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自13起,當地政府在鑄造行業開展省第一批傳統塊狀行業“騰籠換鳥”試點建設,截至14年,全市關停鑄造企業384家,原地整治提升28家,引導60多家鑄造企業轉移至外地。這些舉措固然導致產量和市場供給量一度減少,甚至對當地支柱型產業——泵與電機產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卻有效地向企業傳導了壓力,促進了產業升級,提升了環境質量。
經濟發展是否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小微企業是不是就一定是低效率和低技能的代名詞?這是中國傳統制造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必須正視的問題。過去相關產業習慣于“先發展后治理”,只重視經濟指標的增長,忽視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的后果不斷顯現,轉變發展方式勢在必行。對于企業來說,隨著環保成本和能耗壓力不斷上升,以價格優勢搶占市場的老路子已經走不通了,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須盡快適應新形勢、新政策、新規則。
順應形勢、自主革新的理念在溫嶺泵業中廣泛傳播。技術創新成為行業風尚,不銹鋼和工程塑料等新材料的推廣使用,從根本上削減了泵與電機制造對鋼鐵的依賴性,進而向上倒逼鑄造企業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產品轉型,向下推動泵業企業提質升級、開拓細分市場。比如,專注于生產與銷售潛污泵的速能公司,在規模上尚屬小微企業,但卻以“將性價比做到極致”的理念研發出高速高效節能泵產品,在價格、性能幾乎不變的情況下,將泵的體積縮小到原來的三分之一。節能環保的元素完美融入產品,減少了泵體外殼的生產成本,更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由此可見,只要找準方向,化被動為主動,環境保護與能耗紅線也可以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契機和動力。